中秋假期,和平区居民杨哲准备购买一部手机。他打开购物APP浏览,相中了某品牌售价约6000元的新款手机,多家金融机构都可以提供12期免息付款服务,其中一个平台甚至可以在下单半小时内由骑手将手机送到。记者9月12日采访获悉,得益于消费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场景和产品日益丰富,沈城市民的多样化、多层次消费需求得到不断满足。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消费金融场景不断扩容

消费金融是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平台等为满足消费者日常开销提供的金融服务,如消费信贷、信用卡业务、分期服务等。如今,随着内需消费不断提升,消费金融与互联网、信息技术等日趋融合,已经嵌入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拿简简单单的一餐饭为例,近期,市民贾女士发现经常点外卖的平台向她推送了“月付”活动,每次点完外卖不用自己花钱,次月8日再一次性还上就行,没有利息和任何手续费。

记者当日采访获悉,为满足消费者日益提高的服务需求,各机构正在不断创新消费金融产品和服务,在景区可以“先游后付”,在酒店可以“先住后付”,在线下商圈可以“先享后付”,购物完成首付后,后期按月还款无需支付任何费用,可以说,消费金融场景已经涵盖吃、住、行、游、娱、购等各个领域,不断提升居民的消费体验。

增加新市民消费金融供给

沈阳市外来人口超过了200万,各类金融机构正在不断提升对新市民群体的消费金融供给。

新市民普遍缺乏稳定收入和抵押担保,并非传统金融的优质客户群体,授信门槛较高、额度有限。自今年3月以来,在监管部门的推动下,金融机构加大产品创新力度,结合新市民的特点推进产品研发。比如,兴业消费金融推出家庭消费贷、兴才计划、立业计划三大产品体系。其中,兴才计划项目关注新市民子女的教育问题,面向家长群体提供专门用于支持子女学费、生活费和教育培训等方面的纯信用贷款。立业计划则着眼于解决新市民租房和职业培训等短期支出压力,提供最长12个月的先息后本和利率优惠。

人工智能及大数据等技术手段的充分应用是消费金融覆盖面得以提升的前提。辽宁振兴银行相关负责人介绍,该行依托自主风控能力以及对“银联兴生活”支付金融生态圈内的商户的日常经营情况及收单流水数据进行分析监控,通过支付数据建模掌握商户经营性流水,很好地解决了以新市民为主体的个体经营者信用画像难题,使无人工干预的全自动贷款审批更加精准。

大宗消费金融产品

为消费升级添动力

为满足居民消费升级需求,各金融机构不断发力汽车、家装等大宗消费领域的金融服务。想要更换一辆家用轿车的曾女士假期走访多个汽车经销商,她发现通过分期付款买车的方式已经普及开来,她看好的一款高档运动型汽车,分36期(每月为一期)付款不仅不用额外支付手续费,还能享受到经销商给出的优惠。

一家国有银行负责人告诉记者,聚焦服务汽车、家装等大额消费场景,该行强化汽车分期普惠和绿色金融导向,打造家装分期“第二大场景”,并支持汽车消费复苏,联合主流汽车品牌推出多款汽车金融手续费补贴产品,降低购车融资成本。与此同时,多家银行负责人表示年底前将重点发力汽车、家电、家居等消费金融业务,推动消费信贷增长的同时,为消费升级增添动力。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 高级记者 刘洋)

推荐内容